读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有感
《初中古诗文课外读本》里选了晋代陶渊明所写的《归去来兮辞》。这应当是一首田园诗。我读了之后,深有感触,作此记录,使未来的自己有迹可循。
我们看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:
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园日涉以成趣,门虽设而常关。策扶老以流憩,时矫首而遐观。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景翳翳以将入,抚孤松而盘桓。
我想从音韵和内涵两个角度分析这段诗句。
音韵角度来说,这段诗句无疑读起来朗朗上口。押韵,合乎音律,因此体现出了音韵美。“之”“以”“而”几个虚词的重复,让诗句多出了重复之美、韵律之美,有着山环水绕、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。我这么形容或许并不贴切,但是却真真切切是我读到这段话的唯一感受。美,实在是美。音律美,首先就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切的好感。
内涵角度,这段诗句是陶渊明后千年来隐居之人奉行的真理。陶渊明用简练但生动的形容词和几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动词,展示了田园生活的惬意和舒适。“倚南窗而寄傲”,让我们想象出一个沉稳朴实的人靠在窗边,望向窗外几近荒芜的田野和远方隐隐约约苍翠连绵的青山,在飞鸟的叽叽喳喳和田间昆虫的鸣叫声中,陶渊明远离世俗的傲气展示得一览无余。“门虽设而常关”,这么一句仿佛平平无奇、白话一般的句子,却体现出了乡间田园无虑无猜、自由舒适的样子——有门,但是不关,这是怎么样的信任和怎么样的豁达?在城市中,家家户户的大门恨不得紧紧封死,丑恶之事随时在发生、随时可能倾覆在自己身上。而在田间,门,则是若有若无的。一扇门,其实也展现出了田园的自由。但是,如果不要这一句,就是说田间根本没有门会怎么样?这是万万不可的。没有门,确实更自由,但是不知你是否听说过一句“以动衬静”,这里则是“以有衬无”。有门,是必要的;但是关门,是不必要的。有这样的选择但是不去做,这更能体现出陶渊明的惬意和自由。没门,就没了关门这一选择;有门,则是衬托出不开的豁达。
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”这其实已经不需要我来赏析了,无数人都曾在这两句话前仔细琢磨,发表了无数见解。我只是谈谈我自己的见解。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体现。如果不是作者脱离了名利和公文,在田园坐下品茶、遥望窗外,如何看得此景?这种生活闲趣,也只有在一个人完全放松、毫无牵挂的情况下,怀着对生活的极大热爱和探求,并且拥有充足的时间才可以发现。闲趣!自由!惬意!这是整个《归去来兮辞》的基本要义。
本诗中如此妙处还有无数,恕不一一分析。
读这首诗,让我自惭形秽。我是如此一个世俗之人。沉迷在世俗的争斗、一分两分分数的高低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,强烈地沦落在恋爱的酸臭之中。这并非好事。在同辈人的摆烂和躺平中,我也被裹挟着。尘世的一切的喧嚣都在我的耳朵中四处飘荡,最终在我的大脑里生根发芽。如果失去了前进的动力,不再努力,仿佛就要被滚滚红尘吞噬。是的,没错,我们需要参与社交活动,社交需求是我们的本质需求。我们需要学习,需要研究,需要探索。我们需要爱情,需要恋爱,需要一个人帮我们解决问题。可是,滚滚红尘淹没了这些基本的东西,给它们赋予了一种难以被发现的庸俗。
世界的庸俗难以被发现,或许是因为它足够大,大到了遮蔽我们的眼睛;抑或是因为它足够小,小到了难以用肉眼发觉。我更希望是后者。但是,在对抗脆弱和不确定性的路途中,我们需要隐蔽自己。正如老话说,“大隐隐于市”,我们不能像陶渊明一样脱离尘世。对于我来说,更好选择是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沉静,这样世界会随着安静下来。从自己做起,比改变世界简单;或者说,改变了自己,世界在自己眼中的样子会随着改变。
这仿佛就是读书学习的意义所在。通过学习我们提升自己,提升脑子,让我们内心沉稳,改变我们眼中的世界。世界改变了我们,而我们可以人为的改变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