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,改变自己的方式
只有通过阅读,我们才可以改变自己,改变自己的全部。这是我切身体会到的最为深切的道理。是的,我们需要阅读,阅读是让生活安静的最好方式——甚至是唯一方式。
很多人讲过阅读的意义,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阅读,说的都很好,我不想补充什么,我只是想讲我自己的经历,给你一个参考。
我阅历不足,体验不到所谓“少年读书,如隙中窥月。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。老年读书,如台上玩月”的人生体验,而书中道理无一不能悟道的仙风道骨,我还差得很远。我不是专业的读书人、刻苦努力的学习者,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。
读书,摒弃恶俗的工具
阅读让我们能够改变自己,而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改变我们自以为的“常识”或者约定俗成的一些意念。书让我们的观念改变。实际上,每读一本书,我们的大脑就被改造了一部分。或许是立竿见影的——看完《断舍离》,立刻想要收拾自己的房间;或许是潜移默化的——读完《毛泽东传》,虽然当即没有什么行动,但是会在潜意识中改变我们的一些认知。阅读让我们从一个动物变成一个人,从一个毫无智慧的暴力者变成一个有涵养的社会人。人从人变成社会人,最重要的方式是获取知识,也就是阅读。否则,我们的社会知识和处世智慧从何而来?
读书让我们摒弃恶俗,这是真话。如果不阅读,散养人类,则一个人只能成长为一个猩猩——不知廉耻,暴力解决问题,不会言语,对待问题不懂得思考,不会适应环境,只会怨天尤人但是不诉诸行动。这是一个人见识和阅历的问题。但是,有的人经历的多了,都活了几十年了,依旧不能成为一个谦逊的社会人。这是读书少的问题吗?或许是的。
越读书,越感觉自己无知
读书,如何才真正领悟阅读的要领?答案是,必须做到“越读书,越感觉自己无知”。很多人知识匮乏却无比自信,自认为什么都懂。而大教授、大学者,却说自己只是个小学生。这是凡尔赛吗?不,并不是。这只是因为读的书多了,见识的多了,知道这个世界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有无数,因此觉得自己无知。而那些不阅读的人,犹如井底之蛙,看不到广袤的天空,自认为自己了解的就是世界的全部,因此认为自己并不无知。实际上,越读书,越感到世界之大,越感到自己的渺小,越感觉自己无知。
这才是读书的根本要义——了解自己的位置,接纳自己的无知。阅读,就是为了探求一个未知的世界;每了解一个新事物、徜徉于一个新环境,阅读,就是为了探求一个未知的世界;每了解一个新事物、徜徉于一个新环境,就越发感到自己生存环境的卑劣、自己内心人格的脏污。
人不可一日不读书
阅读是没有结束的。书很多,知识更多,智慧更多。正所谓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”,读书必须坚持一辈子。一日不读书,便觉得自己面目可憎。我正是这样。自去年十二月买了iPad,自以为可以阅读电子书,但总是纠结在如何笔记、批注,微信读书还是得到电子书等等琐碎的技术事务上,书倒是没读几本。我还是觉得,纸质书比较实在,能够获得一些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东西——油墨的印痕之类的。
书是知识的载体。读书,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给自己灌输知识。这并不是要求每个人必须读名著,什么《红楼梦》《堂吉诃德》之类中外名著。它们有的晦涩难懂有的脱离现代。实际上,消遣读物也可以很有价值。而且我并不拘泥于形式。我读书通常是喜欢一本读一本,不喜欢的别的吹的天花乱坠我也不看——比如阿西莫夫的《神们自己》。当然可能是因为我阅历浅薄而读不懂,不过这更是意味着现在的我并不适合阅读这本书,恐怕需要等几年。所以说,喜欢什么就看什么,喜欢怎么看就怎么看。我从来不划线、作笔记、写读后感,每本书都是看完了就扔,也不想建立个人的知识架构。但是,我这样读书又有什么错呢?无错之有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爱。
如果是为了单纯的看书而看书,那阅读是没有价值和没有乐趣可言的。按着自己的兴趣来,看到哪个读那个,更为合理、更合乎心意。
不读书,面目就可憎。你失去了光华,留下的只是浮躁。这不好。不读书,失去了知识带来的气质,剩下的只是世俗的表面。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、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”。读书,给我们带来有趣的灵魂。
书到底是什么
百度百科告诉我们:“书是一个汉字,拼音:shū,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,书本一般指装订成册的、印刷有文字的纸张集合体。也是人类交融感情,传承知识,获取经验的重要媒介,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。是人类传播和记录知识的重要工具。”这个定义很好,很学术。
不过,就我个人而言,我这段时间非常疑惑于读书这件事情。书到底是什么?如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也可以写书,写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,这个也是获取知识的媒介吗?不一定。自媒体时代,出书仿佛变的很正常,而每一个现代国家都赋予公民著作和出版的权利。当书籍的来源变得不可知,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写书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话,那书还有它的神圣性和传承性吗?自媒体时代,微信公众号、博客文章都是写作和阅读的形式,那么我们读书的意义又何在?
如果我将我的随笔整理整理出一本《PridePlayer文选》,卖五十块钱,那么我免费的博客文章还有意义吗?不,我认为,书不应该拥有神圣的光环,著作是每一个人的权利。自媒体时代,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够通过写作给予大家阅读的内容,不甚妙哉?
而读书,是要读长篇的。无论如何短篇的小说,字数也得上一两万;而一篇自媒体文章,则很少有字数上万的。读书,是需要沉浸的,所以它考验了一个人的耐力。耐力够了,读完了书,就能汲取营养;耐力不够,只去看短文章,也不能说是卑劣的行为。
书在本质上是一个人意志的表达,所以读书等于读人。
不过,我还是不清楚,读一本书和看几篇自媒体文章有什么区别,书又有什么意义在现代存在。因此,我欢迎你与我共同探讨。